中商网 手机端
首页 > 热点 >

智己汽车:智能时代,用设计重构人与车的关系

2023-12-27 23:43:28   来源:盖世汽车   阅读量:11781    

在汽车智能网联时代,人和车的关系将面临彻底的重构。重构会产生新的价值标签,而这些价值标签将带领用户进入下一个时代,会塑造一些属于这个时代的全新品牌去占领所有用户的心智。

2023年12月11日,在 2023中国汽车设计大会上,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创意设计中心总监许邓韬谈到,智己汽车自成立之初便以自动驾驶终局为思考原点去重构人和车的关系。关系的重构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第一是布局的重构,即硬件先行、软件持续迭代;第二是体验的重构,加强人机交互体验,而非简单地将自动驾驶与人分开;第三是场景的重构。

为什么这么早做重构?邓韬认为,“电动+智能”对于整个行业的重构本质是新一轮的效率革命。这在不远的将来会带来大量专业壁垒的崩塌、行业格局的重塑以及游戏规则的改写。新的效率革命伴随着第四次人工智能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在尝试着去重构每一个行业的构成。

许邓韬|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创意设计中心总监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电动化、智能化与人车关系重塑

过去130年,以燃油为驱动的汽车工业发展基本围绕性能和速度展开,后期则是围绕低碳和环保做技术演变。经过130年的发展,汽车成为消费者可购买的地面通行效率最高的交通工具,最高速度提升了三十几倍。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较晚,当前新能源赛道是我们破局的重点。智能网联的萌芽及发展给我们创造了机会,技术不断迭代,信息交互效率呈指数级上升,这为我们“弯道超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我们认为人车关系在当下正在面临彻底的重构。重构之后会产生新的价值表现,这些价值标签会带领用户进入下一个时代,塑造属于新时代的全新品牌,占领用户心智。

电动化汽车的核心优势在于指数级的性能提升。因此,我们的设计需要提供给用户具有极致性能的外在形态,让用户直观感受产品所表达的核心内涵。我们的L7、LS7等产品都在设计美学上下了很大功夫,为用户提供超跑级别的比例姿态、形体雕琢、细节刻画,在感官上营造和电动汽车的极致性能相匹配的外观设计。

汽车行业竞争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则是智能化,将会带来科技平权的体验。汽车工业最大的贡献就是让人类实现出行自由,拉近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但我们忽略了一件事,驾驶过程仍旧需要耗费时间,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行为受限。因此车给人自由,但也限制了人的自由。我们认为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演进,智能化才是真正重构汽车物理形态和体验的关键所在。

自动驾驶发展和电动车发展有相似的轨迹。之前有大量企业进入,产生大量技术研发,中间有人产生质疑,技术出现瓶颈。而当前我们所处的局面是,2023年下半年开始,头部企业宣布将初步具备全场景自动驾驶能力,很快智驾能力将成为整个行业的竞争抓手。

我们于2023年年底宣布了全国高速高驾NOA对L7、LS7和LS6的全部车主开放,2024年将开启全国超百城地面的城市NOA,2025年,实现点到点的通勤模式全开放。这意味着到2025年,人车关系、出行方式将发生里程碑式的变化。

随着各大厂家的技术不断发展,关于L3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政策也在研究如何实现适配性落地,和技术演进同频共振,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发展。

当前自动驾驶发展处于L2-L3的临界点,无论车辆是否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驾驶员的手都不能脱离方向盘,需要集中注意力保证自身安全。一旦跨入L3阶段,技术成熟后,在有条件的自动驾驶状态下,手可以离开方向盘,而此时驾驶员可以在车上做什么?是需要思考的。

重构人车关系,引领自动驾驶时代出行体验

我们以自动驾驶终局为思考原点,重构人和车的关系,拆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布局的重构、体验的重构、场景的重构。在重构人车关系时,我们首先要重构驾舱硬件布局。硬件作为实体的载体,要装载在车上,一个适配自动驾驶终局的硬件布局形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软件定义汽车的上限。

作为面向终局的智舱形态,我们从第一款智己L7开始就在硬件布局上做到了全画幅数字驾舱屏,加上T型中控屏,做到了感官层面的全画幅和沉浸式,同时我们将座舱的人机互动、功能操作从显示交互中剥离出来,做到上下分区,能够有更好的人机体验。

智己LS7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提升,将A屏上的遮挡去除。随着LS7的上市,领航功能逐步释放。我们针对方向盘需要单手持握或两手挂在拐点的位置这一场景进行思考,判断在此工况下的方向盘应该是怎样的,率先推出了半幅方向盘设计,重构了驾驶体验。

重构人车关系的第二步是重构驾驶的交互体验。之所以在车内做巨幅的横向屏,是因为人机共驾场景并未将自动驾驶和人驾驶分离。对于不愿意尝试自动驾驶的用户而言,AI可以赋能通勤场景,如通过全画幅数字驾舱屏和AI算法,将左右、后方的盲区通过画幅直接拖拽,无需看窗外实景,看着屏幕就可以安全到家。

AI代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驾驶员。如在驾驶员无法精准判断距离,靠边停车困难时,可以通过一键代驾的贴边功能,让车慢慢移动到合适的位置,避免擦碰事故。还有许多AI功能如一键脱困等,都是为了用智能驾驶能力赋能,重构出行用车体验。

当驾驶员的双手被解放后,人的精力逐渐释放,重构出行场景和体验变得十分重要。我们从LS7就开始进行针对车内布局的重构尝试,车内有两米长的滑轨可以将副驾座椅完全折叠收纳,让第二排的人有更多空间,这样的布局可以让驾驶员在日常出行场景中做自由切换。

我们从LS6上市开始推出了SHUA“一路刷”和智己生成式大模型,通过软件智能算法推送,结合车主兴趣爱好和出行目的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我们的AI出行助手将车机语音打通,可以聊天,做许多车机无法做到的事情,实时进化。这些布局的设计都是为了让人的驾驶更加轻松后可以获得更多维多元的出行新体验。

模块化磁吸的方式可以让一辆车可拓展、做到无缝和无限延展。我们在内舱找到高频使用的区域,把磁吸的模组纳入进去后,可以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模块化定制所需场景,这些场景在不需要时不可见,可以进行隐藏。

基于终局探索和用户在智能化时代的体验,我们的LS6在中大型纯电SUV的排行榜中首次位于榜首,证明了消费者对于我们终局思考的认可。未来我们还将持续在这些维度挖掘更多可能性,进一步思考人车关系重构。

积极应对新时代挑战

之所以如此早开始做重构,是因为电动+智能对于整个行业是新一轮的效率革命。很快专业壁垒将会崩塌,行业格局会被重塑,游戏规则将被改写。

在汽车设计过程中有一些共识,要做出一个好的产品,就需要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过去这是几乎无法达成的,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一愿景有望实现。比如设计师一天可能只能做一套图,包括前方、后方和正侧视图。而AI大约30秒就可以出一张图,按照一天工作9小时计算,能够出960张图。某种程度来说,AI工具生产效率的上限,反而会受制于设计师打字和思考的速度。

在一款新车型研发的早期评审阶段,我们利用AI做出了2000套方案进行评审展示,但最终方案比稿还是输给了运用AI工具完成设计创意的产品经理们。他们本身并不会画图,但通过AI将想法进行了完整呈现。因此AI带来的变革不仅是效率呈指数级增长,还有创作平权。对于设计师而言,这将带来极大挑战。

此外,电动智能化面临的一大压力是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芯片、算力、自动驾驶技术、三电系统等都在飞速迭代,这导致汽车产品生命周期和迭代速率可能会向科技类电子消费品迭代周期演进。以前一款车大约5-8年才会进行改款和换代,而未来这个周期很可能缩短至一年,产品需要不断迭代才能吸引用户购买,这导致我们的工作量大幅增加,以及开发周期的不断压缩。

随着竞争的加剧,行业内卷态势短期内不会停止,未来可能仅有少部分企业能够存活。因此经过这一轮的淘汰和迭代后,行业格局将面临深度重塑。

面对如此多的挑战,我们唯一的出路是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让AI为设计服务。面对产品研发周期的巨幅压缩和产品的快速迭代,企业内部需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做更多跨域融合和组织重构,才有可能响应和引领新时代逻辑下,消费者对移动电子消费产品极速变化的需求。

面对竞争和加速,我们认为可以将终局作为思考原点,持续探索用户真实的场景和体验,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让用户尽可能提前享受。这样才有可能过渡到下一个阶段,赢得用户认可,持续在市场站稳脚跟。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推荐阅读